第24章 你到底得罪了什么人

上一章:第23章 包大人到 下一章:第25章 竟能值万两黄金

天才一秒记住本网址,www.dmxs520.com ,为防止/百/度/转/码/无法阅读,请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网址访问本站,记住了吗?

赵受益看着站在进士队伍里的包拯,心潮澎湃。

包拯啊,这可是包拯啊!

谁还不是看着包青天长大的呢!

童年最初的男神啊!

现在的包拯还不是后世影视作品里中年人的样子,而是才二十出头,年轻得很。

他身形高挑,足足高出其他进士一头有余,肤色微黑,面容肃穆,额头一弯月牙,奇人异相,站在一群喜气洋洋的新科进士里显得鹤立鸡群。

在赵受益看来,他倒没有后世传说里那么黑。

包拯这个肤色,放在成天日晒雨淋的武将群体里是再正常不过的,还自带威严加成。武将嘛,皮糙肉厚,不如文官白皙。但放在一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读书人里,就难免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了。

说到武将,赵受益又想起把狄青送去禁军大营的那个下午了。

他初见狄青时,对方刚在开封府地牢里蹲了一段时间,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赵受益把他托付给狄娘娘就回宫了,压根没见过狄青洗干净脸的样子。

等他终于抽出空来去南清宫接狄青去禁军的时候,被他的本来面目惊得愣在了原地。

好一个唇红齿白、琼林玉树般的美少年!

狄娘娘会打扮小孩,给他穿了一身月白色的小袍子,头发规规矩矩地束在脑后,站在庭院里,映衬天光,身后的红墙绿瓦、鲜花嫩柳都黯然失色。

以至于赵受益把他送到寇准手上说这是狄娘娘新认回来的侄子,想入禁军谋个出身,请莱国公多关照的时候,被寇准用意味深长的眼光注视了好久。

感觉他似乎误会了什么呢。

但狄青会用自己的本事向寇准证明,他并不是一个空有一副皮囊的娇弱公子。

不过这一对文武曲星也太有意思了,武曲星长得文弱秀气,文曲星长得威武雄壮,不知道是不是投胎的时候交换了肉.身。

皇帝在崇政殿上赐完出身后,这一百余进士就正式步入官场,等待各部授官了。

赵受益人微言轻,在进士授官方面插不上什么话,大部分都由寇准和刘娥拍板,他只通过范仲淹插手了一件事情。

就是包拯授官的事情。

包拯此次不在一甲前三名之列,盖因他年纪太轻,刘娥有意压他名次的缘故。但他的文章做的不错,在二甲里也是名列前茅的。

他学问好,又年轻,寇准和刘娥都是有意重用他的。

但他太年轻,又让人担心他不稳重,没有办事经验,所以最后定下来的任命是去江南某县做知县。

该县物产丰饶,官民和睦,最容易出政绩。外放个几年,有了官声名望,顺顺当当调回京城,再过几年,年近不惑,就可以做宰臣了。

这是寇准与刘娥爱护后进的好意。

奈何这个好意,包拯他不领情。

包拯接到任命之后,收拾好包袱行李,直接辞官了。

问他去哪,他说要回老家。

回老家孝顺父母,这个官我不做了。

这就叫人十分疑惑了。

你不愿意做官,你考什么科举啊?

你耍着朝廷玩呢?

寇准和刘娥都被气得不轻——本来一番好意要提携后进,结果后进闹了这么一出。

这是嫌官小了?还是嫌弃我们这些老前辈啊?

但赵受益明白,这些都不是包拯辞官的原因。

他辞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和别人说的——父母年纪大了,他要回家孝顺父母。

没别的原因。

包拯是老来子,母亲年近五旬才生下他。别看他现在不过二十出头,父母可都已经垂垂老矣。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寇准和刘娥两个浸淫官场数十年黑了心肝的老政客,是不会理解这么简单纯粹的孝心的。

因为想让父母骄傲,所以参加科举,搏一个名次。又因为父母年老需要照顾,所以辞官回家。

多么感天动地的孝子之心,不知道别人感不感动,反正赵受益不感动。

到手的文曲星君,我还能让你飞了?

你兄弟武曲都乖乖认我做表哥了,你还能往哪跑?

想得倒是挺美!

身为文曲星,就要有为建设富强美丽新大宋的伟大事业献身的觉悟!

汝父母吾自养之,汝毋虑也!

于是赵受益请范仲淹去给包拯做了一晚上的思想工作,从先天下之忧而忧谈到后天下之乐而乐,再谈到当今圣明天子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诲人不倦,这位进士你生逢圣朝不打算为国效力吗?

范仲淹是文坛领袖,也是包拯暗自崇拜的精神导师。

被做了一晚上思想工作,又听说小皇帝知道了他家里的情况,感动得都落泪了,已经打算把他父母接到京城由宫里奉养之后,大为触动,有忠臣得遇明主之感,当场拍胸脯,父母到了京城,我包拯就出仕。

庐州地处江南,走水路比陆路快些,从大运河一路往北,没到端午,包拯的爹娘就已经被妥善安置在城南的一处宅院里,包拯本人也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当然,原先江南知县的美缺是没了。

范仲淹帮忙引荐安排,最后包拯得以出任言事御史一职。

言事御史负责风闻奏事,也就是专门抓各路官员的小辫子,告到朝廷上。

地位不高,权力不小,一般都由刚入仕途的年轻进士担任,包拯能够得到这个职位,还是多亏他科举考试排名靠前。

得知了这个安排之后,赵受益满意地点头。

包拯这么个刚正不阿、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个性,实在是太适合这个职务了。

果不其然,包拯上任不到半个月,就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呈上了一封万言奏章,痛斥如今朝廷上种种弊事,从三冗问题骂到太后专权,从皇帝软弱骂到言路不畅。拢共朝廷上就这么点人,就没有一个是他不骂的。

偏偏他骂得还有理有据,叫人挑不出错处来。

刘娥被他气炸了肺,又碍于祖宗家法,不以言论罪,挨了骂也只能忍着,于是就把吕夷简贬到了崖州当司户参军。

没错,包拯的这一篇万字长文,抽出了一千四百字专骂吕夷简。

其实这一千四百字也不算很出挑,骂寇准和刘娥加起来都快到六千了。

但谁让他撞在了刘娥的枪口上,就委委屈屈地收拾行李往雷州去了。

送走了吕夷简,他空出来的位置得有人顶上。

寇准和刘娥一番扯皮之后,终于还是把这个空缺给了范仲淹。

既然自己的人得不到这个位置,也不能便宜了对方的人,干脆找个无党派人士来。

范仲淹走马上任以后,茶政上官买制改贴射法的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

再拖,今年茶叶收获季都要过去了。

而主持茶改的人选迟迟不定。

一开始,是寇刘两党的人都要来抢这个茶改的名额,因为茶政上大有油水,是个肥差。

到最后,竟是两党互相推诿,谁都不想派自己的人去改这个茶政,因为茶政难改,一招不慎,落得骂名倒还是小事,就怕改完了茶政,不明不白地就身首异处了。

因为江南的茶政不光关乎着那几斤茶的问题,它还关乎着一个对于宋国边防来说如血液一般重要的因素:边籴入中。

宋国边境并无天险,只能靠多驻军才能维持边陲安稳。

军队多了,需要的粮草也多,这些粮食都要从中原运往边境。

官府无力自运,只能鼓励大粮商们自发运送粮草充实边关。

而粮商们凭什么白给你运粮草呢?

你说你花钱买,可是人家的粮食在哪里都不愁卖,凭什么巴巴地给你运到边境上去?

粮商不运粮,军队吃什么?军队吃不饱,怎么抵御敌国入侵?

所以官府就只能给予这些粮商们极大的利益,才能叫他们继续保持向边境运粮的动力。

这种利益就是茶。

官府在江南的山场里,园户是不可以自己向外界售卖茶叶的,只能将茶叶卖给官府,由官府再卖给商人。

而商人要是想卖茶叶,也不能直接拿着钱就去山场,而是要在官府购买一种叫做“交引”的东西,拿着交引,再去山场领取茶叶。

为了让大粮商有动力运粮到边关,官府就用这种可以领取茶叶的交引当作给粮商结算粮价的凭证。

向边关运价值一百文的粮,可以得到二百文到五百文茶叶的交引。

如此一来,粮商运粮的动力大增,而官府垄断的茶叶价格就贱了,严重损伤官府利润。

官府想要拿回茶政上的利润,那就只有先从粮商这块入手。

可是能够每年给边境运粮的大商人,又岂是无名小卒,去动人家的利润,人家难道会坐以待毙?

直接叫你有来无回。

更可怕的是,人家从此再也不往边关运粮了,叫你的军队都喝西北风去。

所以现在茶政改革陷入了一种两难境界,改是一定要改,不改没有钱。

可是改了,边境将士的粮草怎么办?

改了茶政,边境没粮草了,这个罪名是不是得改革的那个人来背?

要背,也得让对面来背,我不背。

一个好好的肥缺,硬是成了个烫手的山芋。

赵受益本打算让范仲淹顶上,可是现在范仲淹也有重任在身,分身乏术。

一时间竟无人能去江南。

贴射法一事在崇政殿议了好几遍,最终,是言事御史包拯主动请缨。

他一向就是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性子,敢站出来接这个烂摊子,也是情理之中。

包拯勇敢接盘,从赵受益到寇准刘娥都大出一口气,也顾不得他初入仕途难当大任,立刻给他加封一个茶政使,马不停蹄地派去了江南。

寇准与刘娥是把这个事情甩给别人就算,也没指望包拯能改出什么花来。

赵受益却对包拯寄予厚望。

他相信文曲星君不会让他失望的。

等包拯从江南回来,有了这一回的功绩,官位至少连升三级。

包拯依旧是走水路下的江南。

他本身出身江南庐州,也是官府山场的所在地,从小就对茶政有所了解,所以才敢临危受命。

沿着大运河南下,一路顺风顺水,没有什么阻碍。

直到某一天,他的船只停泊在瘦西湖畔,打算采买些物资继续南下的时候,一阵惊呼从岸边传来。

他走上甲板,只见一个衣着干练的年轻人从码头上纵身一跃,直接落在他面前。

这个人剑眉星目,有一副英雄气概。

包拯刚要问他姓名,就见那人皱了眉头问他:“你到底得罪了什么人,为什么有六路豪杰一同追杀你?”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小说的作者是觉三千里,本站提供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全文免费阅读且无弹窗,如果您觉得大宋仁宗皇帝本纪这本书不错的话,请在手机收藏本站www.dmxs520.com
上一章:第23章 包大人到 下一章:第25章 竟能值万两黄金

2020 © 所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www.dmxs520.com Powered by 耽美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