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上一章:第215章 下一章:第217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网址,www.dmxs520.com ,为防止/百/度/转/码/无法阅读,请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网址访问本站,记住了吗?

大皇子今日确实是见识到了贾放的慷慨。

胜利二村里那么多的官兵,那么多改造对象, 贾放竟然为了让他们有功夫去蹴鞠, 有功夫去怡红活动中心娱乐,就这么大大方方地贡献出一台单缸蒸汽机。

谁知贾放却说:人力是最有限最宝贵的, 能让机械去做,应当一概让机械去做。

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完成了红薯的粉碎工序之后, 浸泡、沉淀、沥干……一直到送入发酵炉中发酵, 也都是由机械来完成。

只不过他手上的蒸汽动力机械还不够,有些工序的机械还是需要人力去辅助,但是这比大皇子所想象的工本要少上很多。

那只发酵炉,正是早先他看到从小园送到桃源寨的那只圆滚滚胖嘟嘟的大型锅炉, 现在已经稳稳当当地竖立在二村的一个角落里。

发酵过程中需要全程控温,因此发酵炉附近也安装了蒸汽加热装置,并且贴了醒目的标示——“生产重地, 闲人勿进”。

发酵完成之后的成品和废渣会从发酵炉中分离出来, 成品要进一步提纯,最后精制成白色晶体;废渣则可以作为肥料, 甚至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也是非常好的有机肥。

“可以可以!”大皇子顿时眉飞色舞。他这实在是没想到,原本只是屯田的几千人,现在竟然也能生产这么金贵的“味精”了。

“之后还打算生产酒精。”贾放指着那些红薯制取淀粉之后产生的废渣,“发酵炉已经向‘小园’下了订单了, 几天之后就能送来。”

“酒精?”大皇子念叨着这个名词,“酒之精华?”

“可以这么说。”贾放点着头道,“这是医学院那边的必需品。以前他们总是直接向小园采购‘烧刀子’, 我觉得太浪费了,还不如用这些边角料自己酿造酒精出来使用……”

谁知大皇子错会了意:“你是说……你在这儿,也能酿造烧刀子了?”

敢情这位在西北待过多年,经常听到“烧刀子”的美名。

贾放:额……等他把酒精酿造出来,勾兑成烧刀子,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大皇子大概不会想要这种“烧刀子”。

两人谈起胜利两个村的发展,说着说着,不知起了什么争执。贾放便把铜环三六唤来:

“三六,你跟大殿下说说,你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铜环三六这时满脸黑乎乎的,听见贾放的话,一咧嘴便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道:“贾三爷,大殿下。我现在服役期已经减到了十年,现在是村里的学习标兵,正在争取通过技术带头人的考核。”

“到那时,我就能减到五年,再干两年,也就能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地,贾三爷还许了我,说是厂子里许是还能分给我一点儿干股……”

大皇子这时候要暴走了:“干股……连我都没有……”

铜环三六却憨憨地笑:“所以我跟贾三爷说嘛,怎么样我都不会离了这里的。这儿就是我的家。再说了,这厂子也离不开我……”

贾放连忙冲铜环三六点点头,不再耽误他的工作,让他赶紧回去忙。

“大殿下,我现在有把握让那些‘改造对象’都成为这村的居民,让他们成为这田庄和厂子的中坚力量。”贾放说来颇有几分得意。

“至于他们以后是不是需要与屯田的官军一样,练兵和武备,都看大殿下的意思。”

大皇子当即沉默不语。

贾放的意思是说:他已经渐渐将这些昔日的山匪,慢慢同化为在两个村子里屯田的村民,让他们受教育,掌握技术,给他们地位,让他们有机会重新做人。

不过本来这些山匪就不是穷凶极恶,罪大恶极的那一批。当初最恶劣的那些,都已经在公审的时候绳之以法了。

但是,这些山匪,将来有没有资格作为官军的一员,又或是在紧急情况下被征发作为役兵,这就是大皇子自己的考虑了。

两人将二村的“红薯制品加工厂”参观过一遍,就回去了桃源寨。临走的时候,贾放捎带上了那罐子厂里刚提纯制出的“味精”,往桃源寨去。

*

水宪面前的桌面上放着贾放捎带回来的那一罐“味精”。他手里则是任掌柜给他送来的各项文书。

水宪也不去翻看那些文书,而是只管盯着那只小陶罐,同时以手支颐,修长的手指轻轻点在自己太阳穴上。

“这么久不回去,就真当本王在京中再也无所作为了吗?”

水宪想着想着,忍不住自己笑了起来。刚好贾放进来,看见他这副笑脸便问:“怎么了?”

水宪摇摇头:“无事,正好你来,向你订个货。”

“订货?”贾放好奇地睁圆了眼,再顺着水宪的眼光,看见了那只小陶罐,立即明白了。

*

即墨港。如今港口多了征税的官员,按照卸货各船报上来的货单估计价值,然后征一成的上岸税。

原本这些人都是各州府征收路税的官员,如今海运增多,朝廷又新加了上岸税,这些官员就都调到港口来了。

路税征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头次征收时,官员会按照货物的种类制定一个税基:茶叶多少文一两,丝绸几两银子一匹,瓷器多少钱一箱……

往后无论这货物怎么换,只要运货的商人持有原先缴税的单据,就可以按照以前的税基缴税。

三皇子当初留的那一手就在这里。他给当初求上门的那些富商暗中去了信,嘱咐他们第一次报税无论如何拿最便宜的货出来。

因此才有了五文钱一两的茶叶、五钱银子一匹的丝绸、两千大钱一箱的精品名瓷……

之后无论那货物好成什么样,征税官也不再看了,只管清点数量,数量一致便予以放行。

由此,那些三皇子提点过的大行商,小心谨慎地拿到了第一批缴税单,往后便有恃无恐,那上岸税对他们而言就是毛毛雨、洒洒水,浑不需在意。

但是从即墨港上岸的那些普通货物:上等的石蜡无烟烛,安全火柴,蜂窝煤,大件小件的玻璃器皿,甚至还有从海中捕捞上来的新鲜海产,都按照正儿八经在即墨城里的市价给核定了一个税基,征了税,缴了一成的税金。

这些都是小物件,没多少利,被征了税,就不得不把价格提起来。

货价的一成,不算多,但也是钱。

百姓们当然不乐意,但是东西比以往的好,一旦用上了,就丢不下,只好省着买,恨不得掰成两半用,一边用一边抱怨:

“三殿下这是折腾个什么劲儿哟!”

“还是以前太子殿下在时好——”

“啊也,我听说……你可千万别告诉旁人呀!”

听说的内容,便是宫室辛秘,不足为外人道。但越是这样,越是一传十,十传百。

若是三皇子知晓了他的“上岸税”新政实际上推波助澜了关于他的八卦,不知他会不会后悔。

但今日这即墨港这里,无人顾得上京中到底是个什么舆论。几个征税的官员都拉长了脸,摆出一副秉公照章办事的样子。

“但凡有一件漏报,便属走|私,查到了会重罚,罚到你们船东担不起这后果。”征税官说过开场白,便接过了报税单。

还是那些,常见的几样。征税官扫了一眼,正准备命人去清点,却突然发现单子上多了一样——

“味精?”

“对,味精。是新货,小的正打算请您核个价目出来呢!”随船而来的管事甚是伶俐,他跑这条水路的次数多了,与眼前这些官员都很是熟稔。

他说着让水手把一只瓷坛子从船舱里抱了出来:“总共就这么一坛子。小的原本懒了,不想报了,任掌柜叮嘱小的,说什么都不能漏报,少报一样都是偷逃国家赋税。”

“盐巴?”征税官望着坛子里白花花的粉末问。

“不是盐巴,比盐巴味道淡多了。”那管事赶紧伸手,在坛子盖上抹了一点儿,送入自己口中。

征税官也有样学样,伸指蘸了一点尝尝:“这什么味儿!”还真不是盐巴,甚至不如盐巴,味道怪怪的。

“是呀,我们主上要的,说是北方那地界,用这个做饭,做出来往里加一点儿,那饭菜的味道就能好点儿。”管事耸耸肩,比了一个“你懂的”眼神,然后说:“谁知道呢?”

那征税官心想也是,估计这就是哪家达官贵人的一点点怪癖罢了。

再者这家缴税的态度一向很好,从不漏报,几个征税官这里也日常打点。

“那就,二百文一坛吧!”征税官瞅着小小的瓷坛子,在税单上写了“味精:二百文一坛”作为税基。

也就是说,往后再交上岸税,这样一坛交二十文的税金就可以了。

这二百文一坛的“味精”,缴了“上岸税”之后,又缴了四个州县的路税便到了京里,税金总共三十六文。

卸车之后,这坛味精被立即送到了晚晴楼。

晚晴楼的大师傅与厨娘早已收到了水宪的来信,信上夹着“味精”的用法:用量不宜多,必须与盐一道使用;不宜受热过久,出锅前加入;酸味菜肴不宜使用,鲜味极浓的菜肴不宜使用……

一群厨子们难得遇到了可以“格物致知”的机会,纷纷动手,做起了实验:人手做两个菜,一个菜加味精,一个菜不加味精——做一回比较;

又将水宪信上所有的禁忌事项都尝试了一遍——确认了确实都是禁忌;

最后,厨子们实在无聊了,倒了两锅清水,一锅加入味精,一锅不加,找了晚晴楼口舌最厉害最敏感的厨娘来尝试——竟然也尝出了分别。

于是,这小小一瓷坛的味精,立刻被分装在一指来高的精美瓷瓶之中,塞上红布裹着的木塞子。用晚晴楼厨娘的话来说——长得像跟仙丹似的。

从第二日开始,食客们开始渐渐尝出些不同:“这食材看着寻常,味道怎么鲜得紧?”

“是比以前好许多?怎么办到的?”

去过晚晴楼之后,食客们再回自家尝尝自家厨子的手笔:“不行不行,寡淡,太寡淡了!”

没过多久,京中各家大族富户的厨子们就被逼去向晚晴楼取经了。

晚晴楼的厨娘以前时常有被“借”到府上去的经历,当初“金银稻”流行的时候,连荣府都请过一次。因此情分依旧在。

于是,一只一只的小瓷瓶就从晚晴楼里“借”了出去,连带各种用法诀窍,都记在了各府厨子们的心里。

晚晴楼很大方,第一拨都是“借”的,结果自然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在那之后,便有其他酒楼饭铺,暗搓搓地托了关系求上晚晴楼,求购味精。晚晴楼却双手一摊——没有了,连自家的货都没有了。

缺少味精的那几天里,晚晴楼的厨子和别家的一样,使劲儿想法子用火腿、瑶柱之类的材料吊出鲜味加在菜肴里。没有这类材料,又或是下不了这等功夫的店家和人家便只能回归以前的寡淡味道。

整个京城的大厨房都在求:味精,味精……你究竟在哪里啊!

终于,京里的一家杂货铺子声称有货了,五百文一小瓶,瞬间被抢去了不少。但没过多久被人发现货不对板,又都被退了回去。那杂货铺子多年的招牌,顿时被人给骂倒了去。

随即晚晴楼开始给各家“关系户”送消息:到货了,要不要呀?

要!——一时,京里的大小食肆,私家的大厨,全涌去了晚晴楼。

晚晴楼的大师傅却一本正经地在自家店面跟前玩起了“试吃”,师傅一边烹饪,一边加入一点点味精,成品出锅之后便请大伙儿品尝。

除了得意洋洋演示味精的这位大师傅,竟然还另有一个苦逼的“对照组”,另外一位脸罩寒霜的厨娘,正和对面这位烹制一模一样的菜肴,却不幸不允许使用味精。

“对对对,就是这个味儿。多少钱?”

“二百文一瓶。用量不多,十来口人吃饭可以用上一个月……”那大师傅叨叨地将注意事项一口气都说了下去,让人觉得他这些讲解起码就能值上一百文。

许是各家早先被晚晴楼吊足了胃口,又被那间供应冒牌货的杂货铺提高了预期,这“二百文”一瓶的价格提出来,愣是没人觉得贵,一个个都还觉得捡到了大便宜。

晚晴楼这进来的第一批货,顿时被抢购一空,最后连那“试吃”的大师傅手里剩下的半瓶都被人求了去。

但很快,晚晴楼又进到了第二批货。

这次的货推出了大小包装,小瓶的还是二百文一瓶,还有一种大瓶,容量是小瓶的十倍,价格则刚好是一两银子一大瓶。大户人家厨房,或是专做这饮食生意的,就都觉得买大瓶划算些。

像宁荣二府的采买管事,就一口气买了十个大瓶回去,总共也不过十两银子——府里人多,一府里一个月就得用上两大瓶,还是多采买一些,放着反正也不容易坏。

就这么着,在京里这味精渐渐成了风尚,又传到了南边。甚至京里有不少大户专门买了这个送礼,荣府就采买了好些,送往金陵李家,和姑苏林家,当成给姻亲的好礼。

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晚晴楼连礼盒都做了出来。当然礼盒里也万年不变地配备了“说明书”,讲明了用法与禁忌。收礼的接到了,只当是送礼的对方准备的,都只觉得贴心。

即墨港。

船只刚刚靠岸,一脸严肃的征税官员又板着脸站在码头上,一本正经地重复:“但凡有一件漏报……”

“哪儿能呢!”

年轻的管事从跳板上一跃而下,落到栈桥上,怀里揣着文书,来到了征税官面前,将文书递上,一项项地报上船上的货物:

“这次有二十坛味精。”管事的笑容很灿烂,“咱东家说在京里卖得很好。”

征税官似乎还记着上次尝过的怪味儿,扁了扁嘴:“就那……还能卖得好?”

“二十文一坛,总共四百文。”

这连五钱银子都没到。年轻的管事拱手谢了,将一应税银拿去交接。征税官便不再管他们了,自然也没看到,从船上搬下来的坛子,可不是上次那样小巧的瓷坛子。

这次是正正经经的大瓷坛,一坛能装几十斤的那种。

*

东宫。

三皇子在看各处报上来的“上岸税”税额。

上岸税不理想,那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他柿子捡软的捏,专挑那些总额不贵的货物认认真真收税,其他那些真正的豪奢之物却都只收个零头。税额寒碜也很正常。

谁知三皇妃提醒了他一句:近日京中有一物名曰“味精”,极为精贵,小小一瓶便是一两银子。听说也是海上运来的。

于是三皇子满篇地找“味精”这两个字,却找不到。将税册翻遍了,才在即墨港税册的最后找到了——味精:税基每坛二百文。过去一月总共上岸三百坛,上岸税一共六十两银子。

三皇子:……?

听妻子说起,这“味精”明明是一笔大生意啊!一两银子一瓶,这三百坛运进京,少说也是三万两银子的生意,上岸税总共交了六十两?

他不记得有人曾为这“味精”讲过情,他连味精是什么都不知道。

三皇妃却说他最近的饮食里都加了味精,唯一没加过的那一次,三皇子皱了皱眉头,问了句“厨房是不是换了厨子”。

因此甚至是东宫,这一两个月里也花费了好几两银子下去。

三皇子便命人去即墨港打问,幕僚带回来的话令他郁闷无比——这东西第一次上岸的时候,没人觉得那东西会有什么值钱的,货主自己也“声称”不知道。但这东西就是在京里渐渐卖得好了起来,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家有货百家求。

这即墨港的规矩,税基以第一次报税时核定的税基为准。

“殿下,这简单,您就单命即墨港为这‘味精’改个规矩,每次上岸的时候随行就市,重新核一次税基就是。”幕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行,”三皇子断然否决,“绝对不行。上一次的教训还不够惨的吗?”

他如今总算是懂了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如果现在单独为这“味精”改了规矩,京里少不得又吵闹起来。改了一处,必然逼得他将规矩应用到其他家。

如果家家都每次上岸都重新核定税基,那他可以想象各处港口的上岸税税额马上会就此腾飞,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国库里……但是各种压力也会从四面八方源源而来,其中有好些是他无法拒绝的,因为他无法承受失去这些支持的后果。

所以这次他宁可坐视上岸税的流失,也不敢贸然改变征税时的规矩。

这甚至令三皇子有点儿怀疑,将来他手中的权力是不是真的就是无边的。

——但至少会比现在好点儿吧?三皇子这么想着。

*

即墨港的征税官很快就收到了上头的指令,纷纷长舒一口气。如果要每次靠船都核一次税基,他们这几个征税官就根本没功夫合眼睡觉了。

浓眉大眼的年轻管事从北方过来的船上一跃而下,笑嘻嘻地向征税官打招呼。

征税官登时警惕:“这次又带来了什么新的货品,需要核定税基的?”

那管事顿时解开了随身拎着的一个包袱,递给那官员看:“您看,这靴子……”

那官员看时,见这靴子不过是平常靴子的模样,但是材料却寻常的牛皮、羊皮、毛毡之类的不同。这靴子的鞋帮软软的,滑滑的,触手颇有弹性,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

年轻的管事满脸堆笑,道:“这靴子名叫‘胶靴’,是用一种树胶做成,最大的好处是不透水。像您这样天天在码头上跑的,这种靴子最适合您。”

“这一双是小人们孝敬您的,至于这税基,您看着定,看着定……”

于是,在这即墨港的征税单上,除了多出一种味精之外,很快又多出了一种“胶鞋”。之后又会冒出来什么新货品,征税官着实也不知道。但反正他只管按照上头说的,只核一次税基,管它日后价格会涨成什么模样。

基建高手在红楼小说的作者是安静的九乔,本站提供基建高手在红楼全文免费阅读且无弹窗,如果您觉得基建高手在红楼这本书不错的话,请在手机收藏本站www.dmxs520.com
上一章:第215章 下一章:第217章

2020 © 所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www.dmxs520.com Powered by 耽美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