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上一章:第72章 下一章:第74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网址,www.dmxs520.com ,为防止/百/度/转/码/无法阅读,请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网址访问本站,记住了吗?

贾放稻香村正屋的那幅水墨画一旁挂了一个铃铛, 然后做了一个传动装置,将装置的一头设在稻香村的版筑土墙之外,做成一个拉绳, 绳上吊了一个小铜环,绳和铜环都隐藏在土墙墙头的茅草丛里, 极不容易被发觉。

贾放叫来双文, 请她在稻香村外拉一下这道拉绳。双文拉绳的时候, 贾放自己则回到稻香村的正屋里, 便听见这小铃铛欢快地响起来。

这还只是第一步, 测试传动装置是否工作良好。

第二步测试是双文在一炷香之后再次拉动拉绳, 贾放在贤良祠那头听一听“缩地鞭”传声的效果如何。

贾放匆匆通过“缩地鞭”, 来到贤良祠,从祠中出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陶村长和其它几个土著村民正聚在贤良祠外,都是一脸的崇敬与惶恐。

“三爷……刚刚, 刚刚这贤良祠……响, 响铃了。”陶村长结结巴巴地说。“是不是, 神仙……又要我们祭神了?”

贾放问:“你们当时在哪儿?铃声听得清楚吗?”

几个村民相互看看,纷纷报了他们刚才的坐标——还真是哪儿的都有。看起来这贤良祠里传出的铃声,能让附近方圆半里的人听清楚。

贾放倒是没料到这个结果:难道这意味着“缩地鞭”的空间能将声波放大不成?

他还没和村长村民们聊完,那边铃声又叮铃叮铃地响了起来,清脆而欢快,却把桃源村的村民吓了一跳, 人们指着贤良祠对贾放说:“三爷,您听, 就是这个!”

贾放表示晓得了:“各位,昨儿有神明托梦,说是给我安了个铃铛, 若是见大家伙儿有什么需要,就会摇铃……他们,咳,神仙会传我去,托梦给我,指点大家怎么做。”

“所以各位一听见这个铃声,无论我在哪儿,都请找到我,我得赶紧去贤良祠里去……做梦去。”

这个谎话实在是太尬,但贾放没招了,只能硬编。但好在他在村民之中的信誉比较好,村民们虽然半信半疑,但都选择了尊重贾放的话,一个个点头应了。陶村长说:“贾三爷,既然是神仙相召,您在哪儿我们都得把您给请来呀。”

贾放:很好,就这么说定了。

同时说定了的还有双文,贾放请双文从此在这大观园中照看。一旦发现有人靠近稻香村,双文都会设法阻拦。但若是有人有紧急的事要找贾放,双文就会拉铃:两长一短是府内的人找,一长一短一长是府外的人找。贾放听到铃声,就想办法尽快从桃源村那里赶回来。

但事实上自从赖氏离开荣府,大观园里清净了很多,等闲也没有人来找贾放。

双文和孙氏都一直担心赖氏会从庄子上回来,毕竟当日将赖氏送走,用的是赖大得了急病这样的借口。欺瞒显然不能长久,一旦史夫人发现她的心腹是这样被人调走,恐怕会在府里大闹一场。

贾放把这份担忧委婉地传达给了父亲贾代善。

贾代善则选择立即向刚刚清闲下来的史夫人摊牌。摊牌的时候史夫人果然火大:“什么?我身边只有这么个靠得住的人,还调去庄上了。姓贾的,你别这么欺负人。”

贾代善脾气不错,被媳妇指着鼻子骂也没生气,反而从袖子里抽了一场东西出来,递到了史夫人手里。

史夫人一瞧,见是一张三千两的银票,吃惊地问:“这么些钱……和赖氏有关系?”

贾代善点头:“对,你身边这个可靠人儿,跟着你这么些年,攒下了这么一副身家。”

史夫人:……啥?

赖氏是荣府的仆妇,每月的月例只在二两银子上下,就算加上年节时候的红包,各种红事白事的赏钱,一个管家仆妇,也绝不可能攒下三千两白银。

肯定是贪了。

“这是从赖氏住处发现的,已经拿到票号去核对过了,证实是赖氏这么多年来一百两、二百两这么存起来的。”贾代善很平静地将事实告诉妻子。

“除了这三千两白银,赖氏还在城南买了一座小院子,挂在她一个族侄的名下。已经然牙人去指认过了,牙人已经将前因后果都写了下来,还按了手印。”

“夫人,你可能需要擦亮眼,好好看看你身边这些被你认为是可靠的人。”

史夫人一听这话,气便朝上涌。赖氏做出这样的事,她本就气闷得要命,现在一听贾代善这样说她无识人之明,史夫人几乎怄得快吐出来了,却只能干憋着。

“可是夫人,我又何尝不该以此为戒?这赖氏的儿子,我可是带在身边带了三年,诸事都不曾避忌。谁能想到他后来竟然胆子大到能拆府里的火漆,偷看府里给我的家信。”

贾代善这么一感慨,却让史夫人的心情一下子好起来了。她犯了错是不假,但老公一样犯了错,大家大哥别说二哥。

这么一想,史夫人的气就奇迹般地平了,她也恨恨地啐了一口表示愤慨:“果然是什么人就生出什么样的儿子。老鼠生儿会打洞。这一家子姓赖的,专盯着咱家打洞呢!哼……府里这么好些老人儿,我是该好好一个个都查一查,再敲打敲打了——没得教她们觉得能将我这当家主母搓扁揉圆,能瞒着我把府里的财产往外搬。”

贾代善微笑着望着夫人,心想:贾放说得果然没错,只要能让人觉得错得不止她一个,妻子心里就会觉得好过得多,还能生出“同仇敌忾”的心来。

果然,史夫人马上雷厉风行地查实了赖氏的罪状,并将与赖氏勾结的几个婆子和外头管事都打了板子,撵出府去。赖氏和赖大两个都在庄子上服苦役。他娘儿俩知道贾府不少内情,倒是万万不能被放出去。

赖氏一家子是从史夫人娘家跟来的,在史家还有些根基,便撺掇了史家人到贾府来为赖氏求情,被史夫人唾了一脸吐沫星子灰溜溜地回去了。从此史夫人说是不再向史家讨人来用,两家往来也少了不少,此乃后话。

*

少了赖氏这么个隐患,又更新了“稻香村—桃源村”的远程传讯设备,贾放愈发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忙于建设桃源寨的各项事务。

自从余江来的新移民们一个个地痊愈,桃源寨的各项建设工作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

按照贾放设想的,新移民们将全部打散,被分为四个行政村。这项工作很快就做完了,倒也不是完全随机混编,而是将他们原先在余江所属的行政单位分成四等份,然后混编,很快四个村就分好了。

村长的人选目前暂时由秦里正挑选出以前曾经担任过村长的乡民“暂代”——但贾放也发了话,暂代期只有三个月,如果这村长不妥当,三个月之后会直接免职,由村民自行推举村长。

因此,新官上任的村长们,对自己治下并不怎么熟悉的“村民”,都不敢怠慢,嘘寒问暖,都不敢太得罪人,也不敢贸然把村长能安排的“好处”安排给自己家或是熟人。

毕竟贾放说了,在桃源寨,村长算是“公职”,往后是要发薪俸的——谁舍得把这样的肥差丢掉?

接下来,贾放要求四个新的行政村商量出自己的“村名”,要求村民们多数同意通过。

这实际是考验“村长”们行政能力的第一项考核。结果四个村长里有三个都没能完成这一项任务,村民们商议了半日,都没能商议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村名,同时也没有魄力把自己满意的名气压下去,“让”全体人员都同意。

只有王二郎所在的村子,商量出了叫“新余村”——来自余江的新移民。全村都觉得不错,贾放也觉得不错。

于是贾放拍板:“就这么定了,你们叫新余村——其它三个,就叫新余一村,新余二村,新余三村。”

——用数字编号就完事儿了。

新余村之外,其他三个行政村的村民都不大满意,毕竟“一村”、“二村”、“三村”听起来怪怪的,关键是还跟在别人想出来的名字后头。

但很快贾放的话就传遍了这三个行政村:人心齐、泰山移,村里的公共事务要学会自己达成一致。若是任何事都自己内部先起了争议,无止无休,无法得出结论,那便必然教旁人看笑话。

果然,接下来便是争议更大的事:分地。

桃源寨土地的划分分成两个部分:宅基地和田地。

每个村都会划分到一块宅基地,宅基地有基本的建设规制——私人住宅用地环绕分布与村庄周围,中间是公共空间。私人住宅用地的分配由各村自己决定,主旨是按户口和人口,综合居住需求分配。

贾放要求每个村在三天之内提交宅基地划分的最后定稿——这次各村都没有什么争议,早早就解决了内部争端,把确定的分配方案都拿了出来。

田地的分配则是比较有争议的。

按照贾放的分配原则,桃源村让出了三分之一的良田,这一部分良田却是绝无可能让新移民中的每一户都能种上地。

而且贾放不打算把这些田地割得细碎,这家种一亩,那家种三分。这种做法不适合集约化种植,可能会造成生产力的浪费。

于是,贾放提出了这些良田(约七十顷),向一百四十户新移民公开招标,以五十亩为单位,招收种植户。

老百姓们并不理解“种植户”是什么意思,他们一听贾放解释,马上明白了——哦,原来就是佃农。

贾放摇摇头:“不是佃农,当然不是佃农!”

他的提出的条件是:每亩田的亩产达到二百斤以上的种植户,只缴五分之一的出产作为地租,五分之四的出产由种植户自己拥有,可以作为口粮,也可以卖给寨子里其他人。

如果亩产达到一百五十斤以上,缴三分之一的出产作为地租。

如果亩产在一百斤以上,则必须缴一半的出产作为地租。

如果亩产达不到一百斤,立即取消种植资格,田地转交其他愿意耕种水田的农户。

村民们听各村村长传达了贾放的意思,各自聚在一起商议:

“贾三爷说得对,这确实不是佃农。哪有种的越多,交得越少的佃户?”弄明白了贾放的意思,那些种地老把式立即来了劲儿。“这明摆着就是,谁侍弄庄稼侍弄得好,谁就能种这些地!”

“瞎掰——你瞅瞅那条件,有谁家种地亩产在两百斤的?一百斤就顶了天了。依俺看,那小伙把话说得漂亮,实际还不是在哄咱们?”

“你自己不会种地,就别来说这种风凉话!”立即有人反驳,“俺们刚来时就打听过了,这里的水田,都是种两季稻,两季稻你懂吗?”

“是呀,一季稻的亩产一百斤,两季不就两百斤了?就算是偶尔有田地肥力不行,要休上一休,各处轮流,均摊下来这一百五十斤的亩产是稳的。”

“你种上一百五十斤的亩产,只交三分之一的地租,这么便宜的地,到哪里佃去?”

“是啊,而且听这桃源村的人说,他们这儿真真有一位好把式,在琢磨着种三季稻。你想想,都三季稻了,你亩产还到不了两百斤?”

持“怀疑论”的人登时无话可说。

但是这两百斤的“标准”,也确实作为一条红线,筛去了不少庄户人家——这些人家要么是确实不很擅长种田,要么就是壮劳力因为之前的疫病病倒了,需要再好生将养。

还有一种情况确实是庄稼把式,但是庄稼把式人口太少,独户,或者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就一个顶梁柱的,担心没法儿一口气侍弄五十亩田。

最终贾放还是留了个口子,准许两户人家作为同一个“种植户”,共同申请耕种一份田地。

八百户人家,大约有一百六十户成功申请到了田地,顺利地拿到了“种植证”,并且在鱼鳞册上完成了登记。

所有拿到“种植证”的人家,都郑重介绍给了老邵和其他桃源村的庄稼把式。从此大家可以一道交流种地的心得,桃源村还会向种植户们提供稻种。

种植户们原本就有信心,绝对能种到一百斤的亩产,再看桃源村那边提供了许多协助,更加不担心了。

没能成为“种植户”的新移民也来不及悲伤。因为桃源寨马上进入了“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之中。

这时正是农闲,地里的活不重。即便是种植户得到了土地,也不过是平整平整、追追肥,静待来年。而在各村规划好的宅基地上盖房子,在冬天雨季来临之前搬离那简易活动房,避免潮气侵蚀,才是最要紧的。

贾放信守他的承诺,给每个新移民家庭发了一笔“安家费”,让他们能够从桃源村村民的手里购买粮食。

很多村民等不及贾放继续按照承诺发放那笔无息贷款/住房贷款,得到了建房的许可之后,就先撸起袖子开始打地基——他们的想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粗活累活先干起来。

然而贾放的第一笔无息贷款,发给了新余村一户姓汪的人家,并且颁发了桃源寨第一份“生产经营许可证”,允许这户汪姓人家在青坊河下游选址,建一座砖窑,专门烧制建房用的砖头和瓦片。

等到这份“生产经营许可证”一发,不少土著和新移民才如梦初醒:原来商机在这儿。

但这户汪氏祖祖辈辈都是烧窑的和砖瓦匠,手里捏着技术,别人就算是眼红也学不来。当即有人跑去汪氏那里要当学徒,当小工。汪氏家主心知在短时间内砖瓦的需求量一定会暴涨,于是来者不拒,许了每个小工每天二十文钱的工钱。

小工们拿着这二十文的工钱,却没什么时间去买菜买米做饭了。他们有些是拖家带口的,家里能给做一口饭吃。但也有人孑然一身,多半自己想了办法,在别处搭伙。

这回是三村的一群妇人们自己一合计,拜托她们的村长出面,向贾放求了第二份“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村口支了大锅,淘米做饭,也兼做各色菜肴,都是大锅菜,量大便宜,三文吃饱,五文吃好。

她们做出来的菜肴,都是余江风味,土著吃了新鲜,新移民吃了思乡。渐渐的,有些自家能做饭做菜的,也渐渐觉得还是三村的饭好吃,也时不时地过来买一些。

于是“三村”的大锅菜越做越红火,人手也很快增加,从刚开始的几个妇人,一下子增长到了十几号人,连专门的采买、洗菜、择菜的职位都分出来了。

不得不说,这些妇人也确实有些经营头脑,她们请来了贾放,求这位贾三爷给她们的“大锅菜”题个字,算是招牌。

“三爷,小妇人们就是想沾沾您的福气,若是咱们以后真的能做成一个店……”妇人们颇不好意思地说——想当初她们在余江的时候,可从来没想过要抛头露面地做这生意,经过了一番磨砺,到了这桃源寨,反而再没有这些顾忌了。

“可以,当然没问题!”贾放对这种要求一向来者不拒。

他拜原主所赐,书法还不赖,一落笔就是端正庄严的魏碑,刷刷地题上了四个字。

众妇人也不大认得字,有一个稍许认得些的,便念:“三村……三村……”

“三村食堂!”贾放豪气的说。

基建高手在红楼小说的作者是安静的九乔,本站提供基建高手在红楼全文免费阅读且无弹窗,如果您觉得基建高手在红楼这本书不错的话,请在手机收藏本站www.dmxs520.com
上一章:第72章 下一章:第74章

2020 © 所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www.dmxs520.com Powered by 耽美小说网